摄影艺术百年史(三):快门下的抉择

这是一篇《摄影艺术百年史》纪录片中《快门下的抉择》一集的观看笔记,对影片中人物、事件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补充。

摄影术诞生170年来,它使我们愉悦,为我们服务,令我们感动,偶尔也会让我们失望,但是它通过揭示世界表象背后的神秘的陌生让我们兴奋。那就是摄影真正的魅力。跟随BBC Four的六集系列片《摄影演义》,我们一起领略什么使得那些摄影作品如此特殊,让我们无法忘记。

天时地利,决定性的一刻…对大众而言,以上都是摄影的迷人之处,这个媒介让人们目睹历史的缔造。该系列第三集将介绍在二次大战与战后,摄影师是如何面对种种戏剧化与悲惨的事件,例如诺曼底登陆、犹太大屠杀与广岛原子弹。

"要是没有照片,那也就没有历史。"

决定性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决定性瞬间》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August 22, 1908 – August 3, 2004)的摄影理论,同时也是他在1952年出版的第一本摄影著作。

“决定性瞬间”特指通过抓拍手段,在极短暂的几分之一秒的瞬间中,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物加以概括,并用强有力的视觉构图表达出来。这种抓拍的摄影思想同时也被与布列松同时代的德国摄影家爱瑞克·萨洛蒙、英国摄影家比尔·布兰特、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摄影名家所推崇,并成为新闻摄影最有效的手段。这一摄影理论影响了无数后继的摄影人。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著名摄影家。他偏爱黑白摄影,喜爱莱卡135旁轴相机与50mm标准镜头,反对裁剪照片与使用闪光灯,认为不应干涉现场光线,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的创立人。布勒松作为《生活》的签约摄影师为其工作超过了30年。他的旅行几乎没有国界,他和他的相机共同见证了20世纪诸多剧变和人类景观——西班牙内战、中华民国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瓦解和共产主义的崛起、1968年巴黎学生运动、甘地遇刺、柏林墙、埃及沙漠等等。

布列松的三个主要成就:

  1. 开创了现代新闻摄影
  2. 成立了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
  3. 创立和实践了决定性瞬间理论

火车站背后

链接

战地摄影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 October 22, 1913 – May 25, 1954)原名安德鲁·弗里德曼(André Friedmann),匈牙利裔美国籍摄影记者,20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参与报道过5场发生于20世纪的主要战争:包括西班牙内战,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及第一次印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卡帕跟随美国军队报道了北非及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诺曼第登陆中的奥马哈海滩战役以及巴黎的解放。

卡帕被认为是“决定性瞬间”的集大成者之一,他的作品通过凝结瞬间再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戾,突出表现在他的几幅名作中。他一生痛恨战争,想借影像来唤醒人们的良知,不再彼此杀戮。

“罗伯·卡帕了解并憎恨战争,在他生动、真实的照片中,如同哥雅(Gova)的名画《战争的灾难》一样,宣泄出人类诚挚而强烈的真情,他纪录了战争的恐怖和荒诞的愚蠢。”——史秦钦(E·SteiChen)

战士倒下的瞬间

链接

托尼·维卡罗(Tony Vaccaro)

托尼·维卡罗(Tony Vaccaro)是一位美国军人摄影师,由于其特殊的身份,他拍摄了很多二战时期珍贵的战争影像。

亨里克·罗斯(Henryk Ross)

在二战时期的波兰犹太人居民区里,有一个著名的摄影师亨里克・罗斯(Henryk Ross; 1 May, 1910 - 1991),用自己被纳粹雇佣充当统计员的便利(纳粹当时在居民区让犹太人自己管理自己),拍摄了大量有关居民区里犹太人日常生活的照片,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偷拍的纳粹士兵施暴的照片。居民区被撤离时,罗斯将这些照片埋到了一棵树下,从而得以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还作为审判纳粹军官艾希曼的罪证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但当罗斯大量的生活照片出版后,引起了普遍争论,这是因为,这些照片中的犹太人,并没有我们经由历史教科书熏陶所想象的犹太难民当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场景,而大量的是幸福的笑容,小孩玩游戏、大人开PARTY,姑娘幸福地笑容、小伙子搂着女友幸福地弹着吉他……,难道这是历史的误会吗?众所周知,摄影是所有艺术之中最真实的纪录手段。你能怀疑吗,还是罗斯所拍摄的照片中的人是被迫的表演?但大量的照片、细节的真实又显然不像。

后面所穿插的采访一位犹太难民幸存者——海伦·阿诺森的采访情景能够揭示某些历史深层的东西。

这里体现的实际上是关于苦难历史的双重记忆的差别。在人类历史上,尽管有着数不尽的灾难:古拉格群岛、奥斯维辛、文革,但这并不表示历史在每一个个体记忆中,都必然是相同的。历史的丰富性恰恰体现在,个体记忆的历史往往有着更丰富的细节真实性,正如罗斯照片中所展示的,那些一个个生动的生命,尽管我们知道他们大多数人都没有熬过历史的劫数,但在长达数年的难民营里,人的生活是在持续着的,有生命的地方,就有生活存在,而有生活也就有美好的东西,这正是罗斯所捕捉到的那一个个美好瞬间的价值,它的珍贵更在于,这是些我们知道其悲剧性命运的人的美好瞬间,悲剧不就是将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吗?

所以我们能够理解海伦·阿诺森为什么会肯定地认为自己看到这些照片的感觉。因为在那个苦难的岁月里,她年轻过,有过激情、爱恋和梦想。而这些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有意识遗忘,而偶然记起那些美好,会更显的珍贵。

这些影像使得历史变得更加真实丰满。

战后影像

日本

作为二战主要的参与方和战败国,战后的日本社会是如此的复杂,难以通过影像去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表达。

影片中历史学教授约翰·道尓的话“德国还有建筑,但是日本这里的一切都被夷为平地,甚至连弹坑都没有,因此很难拍摄”有一层含义是:战后的日本社会彻底被破坏。

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但也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这些痛苦,在那个时代,却没有被正视起来,仿佛一切都被遗忘了一样。

美国派出的摄影师只关注两地建筑、自然的受损情况,以进行物理上的测量,他们无视爆炸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实际上日本摄影师在爆炸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后就进入到了灾难区并进行了拍摄,但是那些照片被美军查禁。

但即便是在三年以后,当摄影声称代表人类利益时,这些照片依然无处可见。

“天下一家”

对一个从热战迅速过渡到冷战的世界,摄影的反应便是如此:“天下一家”,一次于1955年在纽约的摄影展览。在全世界进行了5次巡回展览,到1964年观众超过九百万,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摄影展。是摄影界的重要时刻。

“一样的照片,被精心编排,以宣扬同样的人文主义精神:我们的心在一起。”

“展览的参观者被鼓励进入某种从社会现实中剥离出来的理想状态,尽管这些照片都来自社会现实。它们被编排成一段略微抽象的关于人类自身的诗曲:我们生老病死微笑哭泣偶尔参战。逃避影响个人生活的,并阻止人们成为真正“天下一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因素。”

“为摄影展所不容的是摄影师的个人看法。看完整个展览你会觉得所有的摄影师的想法是一样的,即他们也是“天下一家”的一分子。实际上不是。”

这一段,影片想说明的问题是,摄影有时候会被利用,反映的可能不是真实。

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

尤金·史密斯

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 December 30, 1918 – October 15, 1978),当代新闻摄影大师。在战争年代,他曾经创作了战争史上最让人震动的照片;在和平年代,他以其高度的人道主义精神关注和报道社会现实。

尤金·史密斯纪实摄影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 浪漫主义。虽是纪实,但作品中无不表达一种浪漫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给人以希望。
  2. 人道主义。他的作品中无处散发着人性关怀,对人类大悲大怜之爱。

通向天堂之路

专题摄影

在专题摄影的发展过程中,尤金·史密斯是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为专题摄影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把用一系列图片作为报道形式的专题摄影大大地推进了一步。他改变了摄影记者常常临时到场、临时抓拍的工作方式,而逝采用长期深入地进行挖掘,跟踪拍摄,全面和彻底反映社会现实。

链接

东松照明(Shomei Tomatsu)

东松照明

东松照明Shomei Tomatsu; January 16, 1930 – December 14, 2012)是成长于战后日本的摄影家,在寻找“没有被美国化的日本”的过程中他以独特的纪实空间揭示了战后一代日本人的内心痛苦,在日本摄影界产生重要影响。从战后的长崎到东京,他以敏感的视角一路拍过去,调动了生活的全部积累。正如他所说:“某个人的生命整体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凝聚起来。如果他活了50年,那么凝聚的就是这50年的时间。“

影片中提到了东松照明在长崎、广岛原子弹爆炸16年后返回原地拍摄的照片。他的作品中相当一部分拍摄的是受原子弹爆炸而损毁的静物:粘着被核弹溶化的头骨的钢盔、停止在11点零2分的手表、被溶化了的像肉一般的玻璃瓶,物品都在画面的中央位置,直直地存在在那里,让人去思考它们在那时发生了什么。这些物品似乎将1945年的那灾难性的一刻还原在你的眼前,让你不由得为那惨烈而心头发紧。东松照明在后来又屡次返回长崎拍摄,关注那些受原子弹爆炸伤害的民众的生活。

停止的表

链接

摄影方式的思考

摄影是否应该冲锋到最前线?摄影师是否应该出现在事件的现场?

作为一种媒介,电视媒体才是传递信息最快的方式。接着才是摄影师来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亚当·布鲁姆博格(Adam Broomberg)和奥利弗·切纳林(Oliver Chanarin)用巴基斯坦人把日常用品制造成炸弹的照片来表现自杀式爆炸的恐怖主题。

西蒙·诺夫科(Simon Norfolk)通过对潜艇训练基地的拍摄来表现现代战争的焦躁不安,一触即发。

乔尔·梅耶洛威茨(Joel Meyerowitz)对911事后的摄影来表现破坏的丑恶,进入到了很多电视媒体无法进入的视角。

其他

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图片社

玛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是20世纪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新闻摄影师的独立组织,它的成立对新闻摄影乃至整个现代摄影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玛格南一词的拉丁文原意是“伟大,顽强”,并与一个著名的香槟酒的名字相同,含有庆祝之意。在美国,“玛格南”是指一种威力强大的左轮手枪子弹。    玛格南图片社成立于 1947年5月22日,发起人是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战地纪实摄影家罗伯特·卡帕、社会纪实摄影家卡蒂埃·布列松、新闻摄影师戴维·西蒙、《生活》杂志专职摄影记者乔治·罗杰。

玛格南一出现就显示了他与以往摄影组织的根本性不同:他是一个摄影师的股份制经营组织,开创了摄影法人实体和经营实体的先例,与各种松散的协会、学会不同。也与当时盛行的以期刊为核心的报道群体不同,他没有自己的媒体,而是向所有媒体出售成员的照片,因此它既有通讯社的特点,又具有自由撰稿人自主选材的特点。    此外玛格南图片社还有一个历史性的贡献,那就是它首次宣布将成员全部照片版权予以保留,永远归照片作者所有。(现在当然是很正常的事了)(在此之前,照片版权都归发表者享有,即使是自由撰稿人的照片一般也将版权卖给载体。这种情况在当时已成惯例。) 是玛格南坚持了这种做法终于争得了新闻摄影师对自己报道照片的正当权益。成为新的国际惯例。

《生活杂志》

生活杂志

《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是一本在美国发行的老牌周刊杂志,可说是在美国家喻户晓,地位与《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相差不远。其前身是1883年在纽约市曼哈顿发行的幽默周刊,发行社就叫做生活出版社(Life Publishing Company),当时这本周刊因漫画《海报女郎》(Pin Up Girl)与丰富的影剧资料而大受欢迎。

1936年,亨利·卢斯Henry Luce; April 3, 1898 – February 28, 1967)正式创立《生活杂志》,定位为新闻摄影纪实杂志,属于时代华纳公司,第一期发行日是1936年11月23日。创刊宗旨是“看见生活、看见世界”(To see life; see the world)。随着杂志的创刊,新闻摄影作为美国人叙述故事的一种革新方式,开始以迅猛之姿进入人们的视野。

它记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70年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生活》杂志摄影师缔造了世界新闻摄影的开端,也创造了世界新闻摄影的辉煌,为我们留下了这个时代难忘的历史剪影。

Published: January 30 2015